第195章:杜甫,千古……(求订阅)-《我,谱写中华上下五千年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正是因为安史之乱,所以整个国家都处于战争当中。

    很多的一些船支因为战争无法通行,只能停在河面上。

    因为船太多了,所以一字排开好像排到了万里之外。

    如果从这个方面来说的话,也不算是一件让杜甫高兴的诗。

    不过。

    要说表现杜甫开心的诗,还真有一首。而且这首诗,那是杜甫真正的开心。

    “公元763年,唐军在洛阳附近与叛军打了一个大胜仗,唐军收复了洛阳与郑州,开封等地。叛军头领薛嵩、张忠志等纷纷投降。第二年,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,其部将田承嗣、李怀仙等相继投降,至此,持续八年之久的“安史之乱”宣告结束。杜甫在成都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,一时欣喜若狂,遂提笔写下了一首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。”

    【剑外忽传收蓟北,初闻涕泪满衣裳。

    却看妻子愁何在,漫卷诗书喜欲狂。

    白日放歌须纵酒,青春作伴好还乡。

    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。】

    可以说。

    这首诗与《春望》一样,都是一首饱有无比爱国热情的爱国诗。

    但与春望不一样。

    春望当时处于安史之乱爆发之即,整个国家一步步进入衰退,民不聊生。

    但这首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,则是国家开始走向正常,回归到和平。

    所以杜甫听到这一个消息,第一个反应是初闻涕泪满衣裳。

    再看妻子的反应,漫卷诗书喜欲狂。

    还不赶紧收拾收拾,我们要回家了。

    是的。

    听到这样的消息。

    哪怕一生不得志,一生都没有啥高兴事儿的杜甫,这一次高兴的都有一些失态。

    所以这才有“白日放歌须纵酒”。

    不管是大声的唱歌,还是纵情饮酒,都不足于表达杜甫的高兴之情。

    你能想象,这时的杜甫内心是多么的喜悦。

    而最后一句。

    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。

    用现代的一句话说,那就是,听到这个消息,我打飞的也要往家里赶啊。

    事实上。

    当时的杜甫并没有第一时间回到家。

    因为当时虽然有看到战争结束的苗头,但却还没有完全结束。

    所以杜甫也不敢轻意回家。

    但这首诗,却无比的表现出了作者爱国思乡之情。

    “明白了,我终于明白了陈凡老师为什么称杜甫是诗圣了。”

    “陈凡老师不是说了吗,杜甫之所以被称之为诗圣,那就是他的思想高度。”

    “是的,确实是思想高度。但,我们也可以进行一下比较。比如,我们拿这首诗与孟郊登科后相比。当时孟郊考上进士,也是欣喜的发狂,然后他就说,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日看尽长安花。但这仅仅表现的是他个人,而且这样的喜,才真正有一些放荡,有一些得意忘形。但是,杜甫这首诗里面,就算他高兴的再怎么得意忘形,我们内心也是极度的佩服。”

    这个世界就是这样。

    不比不知道。

    一比较。

    你就会发现,为什么诗圣是杜甫,而不是别人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“安史之乱结束之后,此前多方照顾杜甫的严武去世。杜甫又开始了飘泊,还好夔州都督与杜甫是旧识,他让杜甫帮官家看管一百倾的公田。这时的杜甫生活比以前好了一些,然后杜甫也买了一些田,并买了一个四十亩的果园,还请了一些工人帮他做事。这个时候的杜甫生活比以前好了许多,所以创作热情也高了许多。在不到两年时间里,杜甫先后创出了四百多首诗作。”

    “只是可惜,虽然杜甫这时生活稍稍比原来好了,可是,杜甫的年龄已经50多岁。而且因为年轻的时候生活过得并不怎么样,所以身体也是一日不如一日。在他55岁的时候,某日他登高望远,创作了一首《登高》。”

    【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

    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

    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

    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】

    这首登高。

    意思也很简单。

    前面四句写的是登高望远看到的风景。

    但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,可能是同样的风景,不同的人看到却有不同的感受。

    原本这个风景其实还挺不错。

    可是在年老的杜甫眼里,就显得有一些孤寂,萧索。

    后四句,写的是杜甫自己。

    万里形容的是这一生。

    这一生怎么样呢?

    从东走到西,从北走到南,不断的飘泊不定,不断的作客人家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