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毕竟就算是大明疆域内,哪怕都是汉人,东边百姓跟西边百姓,在沟通上也是非常艰难的。 而兴高采烈正准备看着信件上内容的李成桂,面色慢慢的变得僵硬起来。 原本有些喧闹的大堂,那些大笑的将军文臣,见到李成桂的神色,也停下了声息。 唯有奏乐歌舞在持续。 李成桂看完,一脚踹飞案台,对着舞妓大喝道:“滚,给本将军滚!!!” 舞妓吓得花枝乱颤,不敢多言,躬身身子迅速退下。 “大将军,可是那釜山有何等变故。” 一位文臣起身作揖问道。 李成桂牙齿咬得嘣嘣作响,齿缝间漏出声来:“道衍国师,要本将军为其运送粮食至釜山去。” 文臣武将闻言一愣,有武将起身笑道:“道衍国师怕不是得了失心疯,竟想要吾等为其运送粮食,简直可笑,可笑!” 顿时,一片哄笑声响起。 大家觉得这是大将军在开玩笑呢。 然而很快,笑声就停止下来,因为在李成桂的脸上,可没有半分笑意,反倒是面色阴沉滴水。 “道衍国师信中写道,若没有粮食送去,于正旦之时,来开京城中,与本将军共度春节。” 听到这话,大家顿时就意识到事态严重了。 釜山国师那边,可是有二十万大军,即便听说有八万大军去了对马岛,可剩余十二万大军,也不是什么好惹的。 开京拒城而守,十二万大军自然不存在吓住李成桂。 开京作为现在高丽王都,在城池建设之上,也是较为坚固。 加上城中数万守军,哪怕没有任何驰援,随便守个数月都不是问题。 但问题就在于,国师十二万大军回转开京的话,概念就完全不同了。 首先,在名义上,道衍是高丽国师,这一路行来,不用多想,自然四处搜集粮食。 没人会认为,十二万大军路过之地,会出现什么秋毫不犯,只怕是一路扫荡着行来。 再就是在政治上,也很难作。 守城是不可能守城的。 若是守城,等于是将开京城外的所有地方,都交由国师了。 且在名份上来说,国师可是仅此于高丽国王,比他李成桂大将军,还要高上半截。 这就很尴尬了。 到时候一番作战下,反倒是李成桂这边,可能会成为乱臣贼子。 冷静一番,李成桂沉声问道:“王宫之中,是否也有急报送去。” 那驿卒回道:“禀大将军,王宫也有一份急报,已然送达。” 李成桂狠声道:“好个国师,真是做事滴水不露。” 得到消息后,李成桂摆摆手,让驿卒退下。 而后就地盘坐。 立即有仆从过来,为李成桂收拾,摆正案台,斟满酒杯。 “诸位议议,如今国师粮食紧缺,吾等该当如何。” 此时,李成桂也只能是把这个难题,踢到下属文臣武将这边来,看谁能不能想出个好点的主意。 显然,这种难度的事情,过于为难大家了。 良久,无人吱声。 “难道你们就一点办法都不能给本将军想想嘛,还是要本将军忍下这屈辱,给那汉人国师,送去大量粮食,供其享用嘛!!!” 李成桂怒不可遏的大声咆哮。 众人不敢作声,而有一魁梧将军眼神中异色闪过,随后站起身来,抱拳躬身喝道:“但凭大将军一声差遣,某便就率领五万大军,直奔釜山而去,定要那道衍国师,乖乖听话。” 李成桂闻言,刚想发怒,不过看到那魁梧将军,怒气渐渐消散。 这将军李成桂极为熟悉,相当初在战场上,曾经多次舍身救自己性命,若没有他,自己还能不能坐在这里都未可知。 一抹赞许从眼神中闪过,自己终究还是有几个得力亲信。 摆摆手,李成桂道:“勇气可嘉,不过这等鲁莽之事,往后休要再提。” 闻言,那魁梧将军眼神闪过极为强烈的遗憾之色,李成桂见了也没在意,他知道魁梧将军尤爱打仗,只当是不能打仗而遗憾。 不过在这一番打扰过后,李成桂也没了问话的心思。 长长吐出一口气,缓解心中郁闷,最后强忍着说道:“都议议吧,国师毕竟是我高丽国师,那十多万大军,亦是高丽子民,自当不能眼睁睁见其饿死。” “不过国师的信件中,并没有说需要多少粮食,大家看看,该是运送多少粮食过去。” 李成桂话音落下,场内一阵沉默。 半晌后才有一文臣作揖道:“臣认为目前国师有军十二万,自有三十万石,便可足够。” 紧接着,立即有文臣反驳道:“不妥,三十万石,不过十二万大军一月消耗,且马上便是正旦,不可过于限制,依臣所见,当有四十万石方可。” 随后,又有反驳声响起:“不妥不妥,不仅仅是米麦,战马草料,柴火棉衣,都当需要,这严冬将至,必当有御寒衣物方可。” “且严寒按惯例,当以持续将近两月,粮食当一次备足,得以过冬,否则半道缺粮,再次运输损耗极大。” 李成桂直感觉脑袋疼。 这些个文臣,一个个越发离谱起来。 然他心中清楚,国师没有写明需求,就是要更大的需求。 这个中的意思,便是摆明了不满意,就会带领大军赶来。 李成桂还能怎么办呢,在现在这个时候,他是不可能和道衍国师作对的。 唯一的期盼,就是在明年开春后,征伐倭国让道衍国师损失惨重。 到了那个时候,他才可以有机会去重新夺回自身的一切。 千里之外的朱英,自然是不知道高丽的一切。 信息的传播,也没这般迅速,得到消息后,怕是都已经是正旦节后了。 即便是知晓,朱英也不会在乎。 黑衣宰相姚广孝,要是连这点本事都没有,也就不可能名垂青史了。 那次给姚广孝筹集粮食的事出了岔子后,朱英便就书信一封到高丽釜山说明情况,便也没怎么管过了。 此时,朱英正和朱元璋商议,关于番薯,红薯,玉米春耕的策略。 现在正值十一月初,再有将近两月,便就是正旦。 往后一月,便是春回大地,万物复苏,春耕之际。 “户部统计,现有番薯等粮种约莫三十万石,现今这些粮种运往何处,分给何方,倒是要好生计较一番。” 朱元璋笑呵呵的说道。 正旦将至,朱元璋感觉今年的新年,将会是他十年来,最为高兴的一年了。 这么说好似有些对不起太子朱标,不过从心而论,逝者已逝,确是如此。 且这些番薯,马铃薯,还有玉米。 产量如此喜色,可见到了明年夏粮赋税的时候,国库将会多么喜人。 最为主要的是,有了这些作物,大多的百姓可以得其温饱了。 “孙儿认为,无论是番薯,马铃薯,玉米,都有一个共性,便是耐旱耐贫瘠,虽然在产量上有所损失,也能活不少百姓性命。” “南方这边水稻众多,每年夏秋粮不少,不若是多多发往北方。” 朱英沉着说道。 无论是西北东北,都是严重缺乏水源,以旱田居多,也比较适合番薯等作物的习性。 大肆在南方传播的话,反而也引发春耕于水稻争抢的问题。 像是在西北,就无须顾忌这般多了,比起南方来,那叫一个地广人稀,随处都可种植。 朱元璋赞同道:“大孙说得在理,咱便就吩咐下去,通行驿站,早日将这些粮种发放到百姓手中,以备来年春耕。” 虽然还有两三个月的时间,但现在就必须行动了。 首先便是路途遥远,单单运送就得一两月的时间,而后到当地官府发放,在时日上也就差不多了。 推迟一些,错过了春耕播种,那可是个大问题。 朱英思索一番后,继续说道:“爷爷,其实玉米这块,最为适宜种植在陕西地带,只是现今反贼占据,倒是有些可惜了。” 听到陕西反贼,朱元璋微微皱眉。 而后问道:“此话怎讲。” 朱英回道:“经孙儿在西域时发现,玉米乃是最佳饲料,尤其是在喂养战马上更甚。” “经玉米饲养的战马,往往要比其他吃上等草料的战马更加强壮。” “若能在陕西大规模种植玉米,不仅可温饱百姓,亦是能为我大明,饲养大量高等优质战马。” 战马于大明,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。 对外战事上,至少在往后数十年内,都是以骑兵为主,想要远征,无论是倭国,亦或是安南等国,都得需要大量战马。 而陕西的关山草原,便就是大明疆域内最大且唯一的天然草原。 自古便以秦非子养马而闻名于世。 无论是在强汉盛唐时期,关山都为之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战马,才保证了军中战马的供给。 可以说关山战马对于中原王朝来,都是首屈一指的重要之地。 没有优质的战马,便就很难与草原上的敌人相抗衡。 陕西虽然有反贼造反,不过关山大军守护,反贼还没那个胆子敢去招惹。 只是粮种就很难输送过去了。 朱元璋闻言,狠狠一拍桌案道:“待到来年春开时,咱一定要将这些反贼彻底剿灭,粉身碎骨。” 古代的战争,不是说打就打的。 就像是陕西造反,京师这边虽然是得到消息,秣马厉兵下,到现在也没有出发。 其中缘故主要就是时节。 寒冬行军是大忌,陕西那边又是易守难攻,极其容易造成大败。 且许多都是屯田兵,哪怕是出征,也必须得春耕过后才行,不然荒废了田地,损失更大。 /64/64001/18436372.html 第(3/3)页